标题:短柱金丝桃 内容: 中文学名:短柱金丝桃拉丁学名:Hypericum hookerianum Wight et Arn. 俗称别称:金丝海棠、旱莲草命名者及年代:Wight et Arn,1845种属:双子叶植物纲 原始花被亚纲 侧膜胎座目 藤黄科 金丝桃亚科 金丝桃族 金丝桃属 短柱金丝桃形态特征 灌木,高0. 3-2. 1米,丛状,圆顶,有直立至开张的枝条。 茎红至浅黄色,幼时具4纵线棱及两侧压扁并且通常很快呈圆柱形,或自幼就呈圆柱形;节间长1. 2-6厘米,短于至长子叶;皮层灰褐色。 叶具柄,叶柄长1-4毫米;叶片狭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至宽卵形,长(1. 7-)2. 5-7. 8厘米,宽(0. 7-)1-3. 2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形至具小尖突或圆形,基部狭楔形至近心形,边缘平坦,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或多少呈灰白色,主侧脉(2-)3-4对,中脉在上方呈羽状分枝,第三级脉网不可见,腹腺体无或多少密集,叶片腺体呈短至很短的线形及点状。 花序具1-5花,自茎顶端第1节生出,近伞房状;花梗长0. 3-1. 6厘米;苞片披针形或狭长圆形至倒卵状匙形,脱落。 花直径3-6厘米,多少呈深杯状;花蕾宽卵珠形至近圆球形,先端宽钝形至圆形。 萼片离生,在花蕾及结果时直立,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至近圆形或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近等大,长0. 5-1厘米,宽0. 4-0. 8厘米,先端圆形或稀为圆形而且小尖突,边缘全缘或偶有很细的啮蚀状小齿,中脉可见或多少模糊,小脉尤其是在结果时通常明显,有多数线形腺体,有时近萼片先端腺体为断线形。 花瓣深黄至暗黄色,无红晕,明显内弯,宽倒卵形至近圆形,边缘全缘,无腺体,有近顶生的小尖突,小尖突顶端钝形至圆形。 雄蕊5束,每束有雄蕊60-80枚,最长者长5-9毫米,长约为花瓣的1/4-1/3,花药金黄色。 子房宽卵珠形,长5-7(-8)毫米,宽4-5(-6)毫米,先端锐尖;花柱长2-4(-7)毫米,长约为子房的1/3-7/10(-4/5),离生,向顶端渐外弯;柱头狭头状。 蒴果卵珠形至卵珠状圆锥形,长0. 9-1. 7厘米,宽0. 7-1. 2厘米。 种子深红褐色,圆柱形,长0. 7-1毫米,无或几无龙骨状突起,有浅的线状网纹。 染色体Zn=20。 花期4-7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灌丛中或林缘处,向阳山坡及河岸湿地。 海拔2500-3400米。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 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孟加拉、缅甸及泰国也有分布。 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物种区别 东北区域的志书一般按花柱长短、分裂位置等分成长柱金丝桃、东北长柱金丝桃和短柱金丝桃,《中国植物志》不作划分。 化学成分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MCI、Sephades LH-20、制备型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并运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该植物中共分离纯化得到7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原儿茶酸(2)、2-丙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3)、肉桂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4)、咖啡酸(5)、1,3,5,7-四羟基口山酮(6)、3,8'-Biapigenin(7)。 结论: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发布时间:2024-08-14 09:04:32 来源:植物迷 链接:https://www.qiue.cn/content/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