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白脸鳾 内容: 白脸鳾 White-cheeked Nuthatch (命名者及年代:Gould, 1850)属种:雀形目(Passeriformes) 鳾科(Sittidae) 鳾属(Sitta leucopsis)概述:白脸鳾(学名:Sitta leucopsis)是小型鸣禽,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前额、头顶至后枕辉亮黑色;眼先、头侧和颏、喉近白色,无黑色过眼纹;上体暗蓝;胸腹棕黄;胁和尾下覆羽栗红色。 两性相似。 常在树干、树枝、岩石上等地方觅食昆虫、种子等。 在洞中筑巢,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 是唯一能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的鸟类。 栖息于高山针阔混交林中,习性与其他鳾类相似。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描述:中等体型(13厘米)的鳾。 特征为明显的皮黄色颊斑覆盖眼部。 上体紫灰而具黑色的顶冠及半颈环,下体浓黄褐。 指名亚种偶见于中国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下体色较浅,颊斑几为白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颚基部灰色;脚-绿褐。 叫声:联络叫声为重复的鼻音咩叫kner-kner。 兴奋时发出长长一连串相似的单音。 鸣声为快速重复的嗷叫或清晰响亮的ti-tui ti-tui ti-tui…栖息环境:白脸鳾是典型的高山针叶林鸟,栖息地在海拔2000-3500米的高山针叶林和以针叶树为主、混杂有阔叶树、针阔叶混交林中。 资源状况为罕见种。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przewalskii罕见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青海东北部、甘肃西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部的亚高山森林。 夏季在海拔2000米至林线之间,冬季低至海拔1000米。 生活习性:成对或结小群,有时与其他种类混群。 习性与其他鳾类相似,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间多呈家族群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和觅食。 多在乔木上部或树冠层及高的侧枝上,能沿树干上下跳跃,啄食树干和树皮缝隙中的昆虫。 主要以昆虫为食,如甲虫、蝽蟓、飞虱和其他鞘翅目、膜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以及虫卵等,偶尔吃植物浆果。 繁殖方式:繁殖期6月至7月,早的在5月末即已开始营巢产卵,巢多筑于天然树洞中、树干缝隙和裂缝,也利用啄木鸟废弃的树洞作巢。 洞入口常州用泥土涂抹的很圆很小,洞内垫有细草、苔藓或羽毛。 每窝产5-8枚卵,卵白色、被有辉红色或紫灰色斑点。 雄鸟参预育雏,与雌鸟共同觅食喂雏。 亚种分化:白脸鳾(2亚种)1. 白脸鳾指名亚种(Sitta leucopsis leucopsis)2. 白脸鳾西南亚种(Sitta leucopsis przewalskii)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 1 200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LC)。 发布时间:2024-10-15 09:04:58 来源:植物迷 链接:https://www.qiue.cn/content/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