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滇鳾 内容: 滇鳾 Yunnan Nuthatch (拉丁学名:Sitta yunnanensis,命名者及年代:Ogilvie-Grant, 1900)属种:雀形目(Passeriformes) 鳾科(Sittidae) 鳾属(Sitta leucopsis)概述:滇鳾是小型鸣禽,体长10-12cm。 整个上体蓝灰色,前额黑色,自眼先经眼有一条长的黑贯纹延伸至肩,其上有一细窄的白色眉纹黑白相衬,极为醒目。 脸颊、颈侧、颏、喉棕白色,其余下体灰棕色。 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常在树干、树枝、岩石上等地方觅食昆虫、种子等。 在洞中筑巢,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 主要取食鳞翅目、鞘翅目昆虫的幼虫,除了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取食花蕊、松子和其他植物的果实。 分布于中国西藏,四川和云南。 描述:体小(12厘米)的灰、黑及皮黄色鳾。 特征为黑色的宽眼纹至后端更宽,其上具狭窄的白色眉纹。 脸侧及喉白色,下体余部粉皮黄。 幼鸟眼纹及眉纹较细而不显著。 虹膜-褐色;嘴-偏黑;脚-灰色。 叫声:甚吵嚷。 多种鼻音的nit及toik叫声,高音的tit,责骂声schri-schri-schri… 及高鼻音的ziew-ziew-ziew…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海拔1300米以上的中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夏季有时可上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沟谷林。 栖息于中山和高山沟谷林、山坡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分布范围:中国特产鸟类,仅发现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雅江、西南部木里、会东、西昌,贵州西部水城,云南西北部中甸、维西、丽江、西部洱源、鸡足山、泸水、腾冲、永平、漾濞、大理、双江、镇康、中部昆明、新平、峨山、景东、楚雄、东部寻甸、师宗和西藏东南部察隅等地。 分布状况:罕见至地方性常见于四川南部及西南部、贵州西部、云南及西藏东南部的针叶林,夏季于海拔2000~3350米,冬季低至1200米。 生活习性:本属的典型特性。 多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与普通等其他小鸟混群。 习性和其他鳾相同,善于在树干上攀爬觅食,啄食树皮缝隙中的昆虫。 性活泼,晨昏之际多单个或结群,频繁活动于林间。 主食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昆虫、蚂蚁、蝽蟓以及其他昆虫,另有少数花蕊、松子和果实。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 1 200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 发布时间:2024-10-14 09:00:01 来源:植物迷 链接:https://www.qiue.cn/content/1708.html